一、操作前的准备工作
设备检查
外观检查:检查打圈机各部件是否完整,有无松动、损坏或变形的情况。特别是关键部件如送线轮、成型轮、剪切装置等,确保其安装牢固。
润滑检查:检查设备的润滑系统是否正常,润滑油是否充足。对于有润滑点的部位,如齿轮、轴承等,要确保润滑良好,避免因润滑不足导致设备损坏。
电气检查:检查电源连接是否牢固,电线有无破损、老化现象。对于数控打圈机,还要检查控制系统的连接是否正常,显示屏是否显示正常。
模具检查:检查模具是否安装正确,有无磨损或损坏。模具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,因此要确保模具与设备匹配且状态良好。
材料准备
线材质量:检查待加工线材的质量,确保其表面无裂纹、无锈蚀、无弯曲等缺陷。线材的材质和规格应符合设备要求和产品工艺。
线材清洁:清理线材表面的灰尘、油污等杂质,防止杂质进入设备内部,影响成型效果和设备寿命。
安全防护
穿戴防护装备:操作人员应穿戴合适的工作服、手套、护目镜等防护装备,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伤害。
安全标识:检查设备上的安全标识是否清晰,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清楚了解设备的危险部位和操作注意事项。
二、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
操作规范
启动设备: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启动打圈机,先进行空载运行,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,有无异常声音或振动。
调整参数:根据产品要求,调整设备的送线速度、弯曲角度、圈径大小等参数。对于数控打圈机,要通过控制面板输入正确的参数值,并进行试生产,确保参数设置准确。
监控设备运行:在生产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,观察线材的送入情况、成型效果以及剪切是否准确。发现异常情况,如线材卡住、成型不良、设备异常振动等,应立即停机检查。
质量控制
首件检验:在生产开始时,对首件产品进行严格检验,确保其尺寸、形状、表面质量等符合要求。只有首件合格后,才能进行批量生产。
过程检验:在生产过程中,定期抽检产品,检查产品质量是否稳定。发现质量问题,要及时调整设备参数或更换模具。
安全操作
禁止触摸危险部位:在设备运行过程中,严禁触摸旋转部件、剪切装置等危险部位,避免发生机械伤害。
避免超负荷运行:不要超负荷使用打圈机,避免加工超出设备能力范围的线材或生产过大的圈径,以免损坏设备。

三、操作后的收尾工作
设备清理
清理设备表面:生产结束后,及时清理设备表面的灰尘、线材残渣等,保持设备清洁。
清理内部:打开设备的防护罩,清理设备内部的杂物,特别是送线轮、成型轮等部位,防止杂物积累影响设备运行。
设备保养
润滑保养:对设备的润滑点进行润滑,添加或更换润滑油,确保设备在下次使用时能够正常运行。
部件检查:再次检查设备各部件的状态,发现有损坏或磨损严重的部件,要及时更换。
记录与归档
生产记录:记录当天的生产情况,包括生产数量、产品规格、设备运行状态、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。这些记录有助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,为设备维护和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依据。
设备维护记录:记录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,包括维护时间、维护内容、更换的部件等,以便跟踪设备的维护历史。
通过严格遵守上述操作注意事项,可以有效提高打圈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同时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。